到底去不去二线搞互联网?

Published on 2015 - 03 - 22

Part I:互联网公司撤离北京的一个样本

周品之前是百度联盟总监。08年创立创意商品电商网站趣玩。获得挚信和经纬投资。2013年,趣玩离开创业的北京,将公司总部设在成都。作为同样撤离北京到南方小镇安家搞自媒体的我,颇有兴致的问了他几个问题。

程苓峰:为什么要搬?

周品:问自己一个问题,未来几年,发展的动力是什么?电商的融资环境不好,我们也融过资了。所以发展的动力不是钱。

其实就是“以人为本”。所有的动力都是人。我们这一票人在北京都没生活得更好的可能性。比如买不起房。我想让他们过得更好,才有动力去干出好的事情。

程苓峰:为什么是成都?

我是四川人。成都高新区发展得很好。当然这并不是原因。天津、广州、厦门,各方面我都去考察过。但成都的房价是最被低估的,过去2年几乎没涨。成都高新区在三到四环,正在成为新的中心。市政府迁到了高新区。成都会出现双中心,就像上海的浦西、浦东。

我想要我们这一票人在3-5年内能安心创业。避免有浮躁的想法。

程苓峰:你的人跟你一条心吗。

周品:有人不愿意搬,因此离职。我是去年6月开始有这个想法,就去跟高管沟通,再逐步往下。中层的多数是赞同的,高管全部赞同。这个结果跟我之前的猜想相反。当时觉得年龄大点的都有家有口,不愿意动,而年轻人愿意到处飘。但我想错了。

真实的情况是,年轻人觉得北京充满机会,觉得在北京奋斗10年等于在其它地方奋斗30年。但其实只有少数公司、少数人能做到,比如百度、腾讯。其它大部分公司、大部分人都做不到。年轻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机会,能成为万中之一。

相反70后的人更愿意搬到成都。他们有经历,更务实,对公司的发展更有数,更乐观。愿景上容易达成一致。

程苓峰:成都人才够吗。

周品:我从一有搬家的想法就开始了解。成都有不少朋友的公司。虽然整个大环境比不上北京,在做生意上,帐算的清楚。适合创业到了一定阶段的公司。

成都高新区早几年有名无实。但现在已经有4万员工、几百家企业。中午吃饭在集体食堂,很多人。这个群体里已经沉淀下来优秀的人。四川政府也聪明,先把名企业招商过来,然后它们就全国各地开招聘会,把想明白的四川人拉回来,再促使更多企业愿意回来。

我1月在成都招聘,招来20多个人,都不错。特点是接地气,务实。

程苓峰:房租怎么样。

周品:便宜,每平米每天4元,一个月120。是北京的1/3到1/6。在北京找房子,要么太贵,要么太破。所以北京有很多公司到偏远的地方租别墅创业,比如五环六环。这不同于国外的车库创业。别墅创业的难度是上班时间费得多。在北京,节奏快是个假象。时间都费在地铁里了。没喘息的机会。

大家可以想想,你在北京上班,时间到底花在哪儿了。

在成都高新区,所有人都在3公里的半径里。房价是北京的1/3。家里空间变大了,时间变多了。餐厅里上菜速度是北京的3倍,端着碗就吃。更有效的把时间释放到工作中。

程苓峰:都说成都太安逸,不好好干活。

周品:那是以讹传讹,缺乏基本的调查。在这里你听不到麻将声。大家都在家上网呢。尤其新城区的建设不象成都老城区的瓦房、小街道、有潮味。高新区全是高楼。我们50多人出去农家乐。我本来想打麻将拉近距离。可大部分人不打。他们喜欢篮球、羽毛球、喝茶聊天。

这里的员工不懒散。要求加班从没任何怨言。我们就是自己愿意去试,不信那些谣传。不信邪。

程苓峰:最痛苦的是啥。

周品:在撤离和新家之间平滑过渡是个大挑战。我们12月定下来搬。一边了解员工想法,一边了解政府的态度,一边找房子,计算要招多少人。一层一层沟通,一步一步推进。

跟政府的协议是3月底才最终签下来。之前都是口头承诺。但我们照样推进,不能等。任何创业者都不能把政府承诺作为搬家的原动力。如果仅仅因为税收和地的优惠就搬,会死得很惨。

政府无论给不给支持,我们都要搬。但政府还是信守承诺的,务实。最后是房子+搬迁费用,支付一半,免费三年。

程苓峰:投资人怎么看。

周品:投资人也希望你好。他会提出自己的考虑,供参考,最后还是自己做决定。

程苓峰:什么样的公司适合撤离北京。

周品:创业早期,要搭建骨干团队,要融资,北京最合适。北京中高端人才多,交流的意愿强。一周可以见20个投资人,机会自然就多。互联网合作伙伴也多。面对面见面跟打电话说还是不同,信任度高。

但过了创业期,骨干和融资都有了,下一轮融资要等到盈利之后,棋到中盘,可以考虑撤退。刘备不是四川人,就选择了四川。诸葛亮也不是四川人。每个阶段有相应的适合的地区。要问自己,到哪个地方去发展下一个阶段?

我们在成都招人比较容易。对于大公司,成都都是分部,都是成本中心,员工没归属感。而我们总部在成都,要的是未来3-5年闷头做事、安心创业的历程。在成都,奋斗5年能买到房子,是很多人的奔头。我们公司就需要这样的人。

但市场、商务部门就还是放到北京,捕捉一手信息,做BD。

程苓峰:成都工资相比北京如何。

周品:高级人才工资大概是北京的80%。因为好的人,就都会跑。好的人以自己的能力闯荡,也不觉得自己的工资高了。开明的公司是愿意开好的工资的。初级人才也不便宜。因为北京已经压到极限了。

程苓峰:整个搬迁过程有什么技巧。

周品:如何解决好两地员工青黄不接和交接、融合的问题。政策非常重要。员工是讲实际的。要及时给出合适的政策。要搬的、留守的、离职的,各有各的激励。也有先来成都交接再回北京的。我们没一个人提前离职,都愿意在这里呆到最后。

要少承诺,多兑现。员工对搬迁是有恐惧的。要管理大家各自不同的期望值。

程苓峰:你还会再搬吗。

周品:不大可能了。可能就是设立新的分公司。比如把库房搬到广州。你看房价,其它城市都一直在涨。

程苓峰:业务会受影响吗。

周品:搬家一定会影响业务。只是多少而已。我原来估计3月份会被影响下跌20%,但实际到了30%。


Part II:傅盛提醒:撤离北京相当危险

前日云科技陈述了周品的观点:虽然纯互联网公司没必要离开北京,但非纯互联网公司比如电商,在已积累了骨干成员、有了融资、企业进入稳步发展的第二阶段,则可以离开北京,去房价和环境更优的二线城市。

4399的曹政随后在微博上挺这个观点,说4年前就想明白了。与周品的趣玩不同的是,4399算是个纯粹的互联网公司。

但傅盛则提醒:不要把周品的观点“普遍化”;纯的互联网公司一定要留在北京。傅盛跟周品是好朋友。如下是对话:

程苓峰:如果“以人为本”,人在北京就是过得不好。

傅盛:人的所有原动力都取决于目标。目标来自于视野。知道世界有多大,才知道梦想有多大。井底之蛙都觉得自己看到所有的天了,不知道自己在井底。视野够了才可能有与众不同的目标。不在核心城市,视野容易丧失。

程苓峰:只有在北京才能有视野吗?

傅盛:人是社会化动物。所有知识和能力95%来自社会和环境。爱因斯坦如果放进狼群,就写不出相对论,而是成为一个狼孩,站不起来。个体要追求一个超出时代和环境的目标,难度大太多。

先进的方法论来自周围人的感知,然后自己反思。若没有环境,感知和反思就是无源之水。读书学习是可以。不过互联网是个特殊的东西,变革快,对先进方式太依赖。

程苓峰:牛人不在北京也能“与时俱进”的。毕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入互联网。互联网本身就是学习和沟通工具。

傅盛:互联网的发展是牛人推动的,牛人又需要由下一层的牛人去支持。没有搭配协调的人员结构,就算再吃苦耐劳也不行。互联网本身没壁垒,公司竞争力来自于思维方法和人员结构。二线城市,中层人才上有制约,不容易做好大事情。

程苓峰:北京各种成本太高。性价比未必划算。

傅盛:做公司不是靠省出来的。要省钱可以去农村。马云是个在二线城市发展的特例,当初从北京退回到杭州。杭州也是发达地区,2小时就到上海。杭州有好的大学。就像周品说的道理,阿里本质是商业企业,这跟浙江的中小企业多有关系。

马云在公司很小的时候就不断去美国各种大的会议。视野和方法论,这两条都满足。马云说过一句话:英语不只是种工具,而是你的眼界。马云在那么多人中超脱出来,就印证了视野的重要。比如英语好,是他获得高视野的一个条件。

程苓峰:我虽然离开北京到东莞。感觉媒体这份工作还是能维持的。

傅盛:个人和公司不同。你是个体户,改造自己就够了。如果你是一家公司,改造大部分人是费劲的。雷军当年带金山转型互联网,举了个例子。他在周六发现服务器坏了,给运营打电话,运营说:我周一上班就解决。这种意识简直让人崩溃。你要改变一大群人的思维。

北京这个环境就帮你培养了足够多的员工,不需要再教育。虽然北京成本是贵,但就像乔布斯说的,一个顶尖牛人能顶50个普通人的工作量。就算责任心足够,但意识和视野更重要。

你程苓峰去东莞之前,已有了人脉和工作的方法论。但就算你今年能这样,但稍微松懈就容易掉队。新人在北京成长很快,你可能被超过。

一个人孤立做事,要求人对自己的控制力极强。在北京,是被推着往前走。在东莞,你必须自己推着自己走。

程苓峰:其实互联网是个极优的沟通工具。不必非要见面就能与牛人们同步。

傅盛:面对面的交流,本质上是替代不了的。一个在跨国公司很牛的产品经理跟我说他为什么做产品牛,很简单,就是一个月去四次硅谷。一个月倒四次时差,对身体伤害很大的。但50封Email就是比不上一个面对面的微笑对你的启发大。否则,今天就不用硅谷创业了,哪里都行。

程苓峰:我也听说过这个观点:创新是来自咖啡馆,而不是实验室。咖啡馆激励创新,原因是长时间的闲聊,大脑在兴奋和沉寂间跳跃。微博的妙处其实就在,是不同人闲散、随机想法的相互嵌套和激励。

傅盛:硅谷的成本比北京都高,但还是创新之都。

程苓峰:不光北京上海深圳,广州、厦门、杭州同样都有好的互联网企业。虽然当地的人才浓度不高,但还是足够养活一两家大公司。

傅盛:个案不代表规律。马云是个特例,属于很少的有全球化视野的人。那些在厦门和广州的公司如果到了北京,也许能更好。

视野和竞争力,本质上还是依靠大土壤。最开始一定要在北京。就算你在二线城市能把零散的石头用起来,但概率还是没那么大。大企业瓦罗人才容易,但中小企业还是要靠市场大,才能找到好的人。在北京,虽然其他成本贵,但机会成本小太多。

程苓峰:你有真实的例子吗。

傅盛:有很多在二三线城市冒头的企业,但后来都发展不大。你可以自己去数。金山在珠海有分公司,但找人就特别难。之前的模式是不断招毕业生,培养2年,再用。以前是可以的,但现在互联网加速在发展,这个模式要改了。我们还要在广州设办公室,为了招到好人。

现在,资金越发不是稀缺资源,人才越是稀缺资源。资本竞争激励,愿意给你钱。但没有人才,钱都花不出去。

柳传志举过例子:他们那个时代也出过联想这样的公司,但环境就是不好。40度的环境,只有很顽强的鸡蛋才能孵出来。若是常温37度,只要不是天生有缺陷,蛋都能被孵出来。

程苓峰:在北京,房子是个现实的问题。

傅盛:要用动态的变化来看。我的压力也挺大,也很痛苦。这是社会的矛盾。但可以40岁以后再到二三线城市,你一定能买得起房。那是撤退性的方式,不是进攻的态势。在北京机会还是有的。但撤回去就看到头了。

也许成都将来会成为创新中心。但是特例。不普遍适用于二三线城市。现在年青人如果就是纯粹想“逃离”,不靠谱。

如果不在大城市,孩子的视野是个问题,接触的东西就不一样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是个错误的说法。除了能种地,你能当什么家。象宋氏三姐妹,那是环境造就的。小地方不是穷的问题,而是环境和教育的问题。

程苓峰:我是穷人家的孩子,当时上人民大学也觉得北京孩子视野高。但我还是成长起来了。朴素、心态、诚恳、勤奋都很重要。

傅盛:这两个不冲突。别忘了你来了北京上了人大,后来还出国留学。你的视野后来建立起来了。

程苓峰:确实。那些北京的同学如果同时具备朴素、诚恳、勤奋,发展都先人一步,非常好。

傅盛:当你的目标足够大,越往以后的发展就越依赖于视野,你就需要跟更牛的人在一起。
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